1.中国油价为什么会上涨?

2.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最好能分析现状,原因,对策和预期。谢谢

3.影响原油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4.原油价格是波动很厉害的?

5.国际原油价格数据(详细的),现货和期货

2005年原油价格_2005年原油多少钱一桶

比较而言,我国重要矿产的主要供应国较为集中,重点是中东地区、澳大利亚、周边国家、非洲和中东等,以下对16种重要矿产分别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2.2.1 石油:进口地区结构已有明显优化

2005年中东地区仍为我国原油主要进口地区,从中东的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的47.2%,为5985.1万吨;其次为非洲,占全国总进口量的30.2%,为3834.2万吨;再次为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占全国总量的11.1%,为1407.0万吨;从亚太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为969.0万吨,占7.6%。

位居我国原油进口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沙特阿拉伯(17.5%)、安哥拉(13.8%)、伊朗(11.3%)、俄罗斯(10.1%)和阿曼(8.5%),2005年合计进口量为7752.4万吨,占全国总进口量的61.2%。其他的重要进口国还有:也门(5.4%)、苏丹(5.2%)、印度尼西亚(3.2%)、越南(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0%)、科威特(1.3%)、哈萨克斯坦(1.0%)。2005年从南美进口我国所需石油的3.4%,来自欧洲的占0.4%,来自澳大利亚的进口量占0.2%。

与2000年相比,我国原油进口地区结构已有明显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总体依赖程度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对中东地区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而从非洲的进口量大幅增加。

2)来自北线俄罗斯的原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占全国总进口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不到1.0%增加到2005年的10.1%。同时,开始从中亚地区进口原油。

3)来自欧洲、拉美这些相对遥远地区的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来自欧洲的原油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6%降低到0.4%。

但比较而言也有一些不利的层面,主要是来自亚太地区的原油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5.0%降低到2005年的7.6%。但来自越南的石油进口量呈现增加趋势。

2.2.2 天然气: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管线天然气的进口正在谈判中

在2005年之前,中国不进口天然气。从2006年起,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深圳海关发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1~10月深圳口岸进口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154.1万吨,同比增长17.5%,价值7.43亿美元,增长30.3%。其中,进口液化天然气32.5万吨,价值5558万美元;进口液化石油气121.6万吨,下降7.3%,但受价格提高影响,进口价值6.87亿美元,同比仍上升20.5%。目前,深圳口岸液化气进口结构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进口出现此消彼长态势。二是液化天然气进口价格较低,液化石油气进口价格略有回落但仍然较高。液化天然气进口均价较低,仅170.9美元/吨,但液化石油气1~10月进口均价高达564.6美元/吨,是液化天然气进口均价的3倍多。三是进口来源的趋向分散,但仍以中东和澳大利亚为主。

目前中国正在沿海建设6个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预计未来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将大幅度增加。预计液化天然气的进口来源主要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曼等。同时,建设中俄和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线的谈判也正在进行中,预计到2010年后还将从俄罗斯和中亚通过管线进口天然气。

2.2.3 煤炭:主要进口国是澳大利亚、越南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并且也有相当多数量的煤炭出口到东亚等地区,但是,我国南方相对缺煤,因此从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向我国南部省份出口煤炭。2005年中国煤炭进口量约260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1.3%,预计2006年进口约4000万吨。

煤炭主要从东南沿海各口岸进口。我国进口煤炭的省份主要在东南沿海以及长三角地区,进口的品种主要是动力煤和炼焦煤,进口来源国主要是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朝鲜、俄罗斯等国。中国是越南煤炭出口的主要市场,占越南出口量的82.0%,主要进口地区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从越南进口煤种主要是无烟煤。2006年1~10月我国从越南共进口无烟煤1587万吨。印度尼西亚是全球主要的煤炭出口国,2005年中国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约260万吨,2006年1~10月份进口达329万吨。澳大利亚生产的煤炭75.0%以上供出口,目前日本在澳大利亚煤炭市场占47.0%,韩国占12.0%,省占9.0%。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主要是动力煤和炼焦煤,2006年1~10月进口总额为552万吨,其中动力煤392万吨,炼焦煤160万吨。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澳大利亚的炼焦煤在中国将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2006年1~10月中国共进口朝鲜无烟煤194万吨。2006年1~10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煤炭约78万吨。预期今后我国还将从蒙古大量进口煤炭。

以2006年1~10月测算,中国煤炭进口的地区结构为:越南53.0%,澳大利亚19.0%,印度尼西亚11.0%,朝鲜6.5%,俄罗斯2.5%,其余国家8.0%。

2.2.4 铀矿

2006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签署协议,在今后10年内从澳大利亚进口约2万吨铀矿。

2.2.5 煤层气

不存在进口问题。

2.2.6 铜

参与贸易的各类铜产品非常丰富,包括铜材、铜合金、粗铜、精炼铜、铜精矿、废杂铜等,总共大约包括72种铜产品;铜市场相对透明,主要在LME交易。我国铜精矿进口额在整个铜产品进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大,铜精矿进口来源相对分散,自30多个国家进口,其中主要包括智利、澳大利亚、蒙古等。从贸易方式看,我国铜精矿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占总量的83.0%以上,小额边贸也占一定比例。2004年中国铜精矿的主要进口国为:智利(29.1%)、蒙古(20.1%)、秘鲁(12.5%)、澳大利亚(9.1%)、哈萨克斯坦(7.7%)、墨西哥(7.4%)、加拿大(3.4%)、伊朗(3.3%)、巴布亚新几内亚(3.2%)等。

精炼铜进口来源也比较分散。主要包括:智利、日本、菲律宾、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

2.2.7 铝土矿

铝土矿矿石本身不是贸易的产品,我国进口的主要是中间产品氧化铝,但同时还出口一部分电解铝。我国电解铝行业投资迅速增加导致氧化铝的供求缺口拉大,推动了氧化铝的进口增长。进口规模由2001年的188.0万吨扩大到2004年的587.0万吨,年均增长46.2%,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701.6万吨,同比增长19.4%,进口价值26亿美元,增长27.0%。我国氧化铝进口大部分以现货贸易为主,目前进口数量已占到世界现货贸易总量的60.0%以上,我国进口量的变化对国际氧化铝价格影响非常大。中国30.0%的进口氧化铝以及80.0%的出口原铝都与来料加工有关。为节省电力以及增加国内市场原铝供应,从2005年7月1日起废除有关氧化铝来料加工贸易的政策,此外,商务部已不再发放氧化铝来料加工贸易的许可证。我国氧化铝进口来源基本稳定。2005年我国自澳大利亚进口392.4万吨氧化铝,增长20.0%,占当年氧化铝总进口量的55.9%;自印度的进口大幅度增长,进口100.5万吨,增长37.0%;自牙买加进口56.7万吨,下降24.7%;自美国进口57.1万吨,增长7.3%。自上述4个国家合计进口占总进口量的86.5%。

2.2.8 铅

我国铅矿砂及精矿的主要进口来源是:秘鲁、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土耳其、纳米比亚、伊朗、韩国和朝鲜等。

我国精炼铅的主要进口来源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朝鲜和加拿大等。

2.2.9 锌

我国锌矿砂和精矿的主要进口来源是:澳大利亚、秘鲁、伊朗、印度、越南、智利、缅甸等。

我国精炼锌的主要进口来源是:哈萨克斯坦、朝鲜、比利时、韩国等。

2.2.10 铁矿石

“十五”期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从2001年的9231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7500万吨,增加1.83亿吨,增长1.9%。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75亿吨,是1990年的19.3倍,是1996年的6.3倍。

近年来我国铁矿石主要进口来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澳大利亚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进口国,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近年来大幅度上升,从2000年的327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1218万吨,增加了242.8%。但是,澳大利亚对中国铁矿石的出口量占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比例,却有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46.8%下降到2004年的38.0%,但2005年又增加到41.0%。印度超过巴西成为中国铁矿石第2大进口国。2000年中国从印度进口1100万吨铁矿石,占中国进口量的15.7%,但是到2005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数量达到6855万吨,占当年中国总进口量的24.9%。从2000~2005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增加了5.23倍,占中国总进口量的比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印度本来是我铁矿石第3进口国,并且长期以来作为平衡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的铁矿石价格的一个手段,但现在我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进口来源,并且不仅量增,而且价格的增长幅度还大于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巴西是我国稳定的铁矿石进口国。巴西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稳定增加,从2000年的148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5471万吨,增加269.2%,并且自2000~2003年,占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比重也连续增加。2005年与2004年相比,尽管巴西对中国铁矿石出口量增加,但由于来自印度进口量的增加,所占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南非一直是我国第4大铁矿石进口国,每年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并且近年来有略微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南非对中国铁矿石出口量占中国总进口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11.5%下降到2005年的3.8%,但仍然是中国第4大进口国。以上4个国家,占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比重,2005年为90.0%。2001年,这一数字为95.8%。秘鲁、智利等也是中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国。2000年,中国从秘鲁进口173万吨铁矿石,2001年进口184万吨,2002年进口198万吨,2003年进口220万吨。目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每年200万吨左右。2002年中国从智利的铁矿石进口量为123万吨,2003年为164万吨。除此之外,中国还从其余近20个国家进口铁矿石,但数量不大。

2.2.11 锰矿石

近年来我国锰矿石进口量不断增加,主要通过广东口岸进口。我国锰矿石进口来源主要包括以下7个国家:澳大利亚、加蓬、加纳、缅甸、巴西、印度、南非等。从这7个国家进口的锰矿石占我国全部锰矿石进口总量的95.0%。从澳大利亚、加蓬、加纳这3个国家进口的锰矿石,均占全国进口总量的2/3。

2005年中国进口锰矿石457.8万吨,主要进口来源包括:澳大利亚34.3%,加蓬13.4%,加纳12.1%。3个国家合计占59.8%。

2.2.12 镍

2005年,中国共进口镍(未锻轧镍)89580吨,主要来自于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2.2.13 钨

钨是中国优势矿产,大量出口。

2.2.14 锡

锡是中国优势矿产,大量出口。

2.2.15 钾盐

2005年中国进口钾肥883.4万吨,进口来源主要为:俄罗斯46.2%,加拿大25.6%,白俄罗斯19.3%。这3个国家合计占全国进口总量的91.1%。

2.2.16 金

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黄金约200吨,其中90%用于首饰制造。我国黄金市场已放开,进口来源广泛。

中国油价为什么会上涨?

导读: 2005年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第五个年头,是一个平年,它的第一天从星期六开始。这一年是农历乙酉年(鸡年),藏历称木鸡年,以下是我为您罗列的2005年日历表,我们一起来看下2005年农历阳历表的区别和2005年发生了什么事吧。

备注: 此表含阴阳历、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阳历2005年1月 ?农历辛巳年生肖: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年

扩展阅读:2005年发生了什么事

1月1日:土耳其发行新货币新土耳其里拉。

1月6日:中国人口达到13亿。

1月14日:惠更斯号进入土卫六大气层。

1月23日:维克托·尤先科宣誓就职乌克兰总统。

1月25日:印度一场宗教活动发生人群踩踏,至少215人死亡。

4月3日:阿卡耶夫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辞去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职务的文件。

4月8日:教皇保罗二世举行葬礼,多国元首、政要及众多信徒参与。

4月25日:日本JR福知山线出轨事故。

4月26日:中国国民党展开2005年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4月27日: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中客车A380进行处女航。

5月8日,台湾歌手邓丽君逝世十周年。

5月9日:俄罗斯举行仪式,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卫国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5月12日:乌兹别克东部大城安集延,爆发大规模民众聚集及劫狱。

6月1日:继法国之后,荷兰也以61.6%的反对票,否决欧盟宪法条约。

6月7日: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国大陆版本正式开始商业运营

6月15日:当选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7月6日:伦敦获得2012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

7月2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8月7日:六方会谈第四轮第一阶段会议宣布休会。

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安全返回地球,成功完成STS-114任务。

8月9日:程及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8月19日:“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正式开始。

8月25日:“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结束。

8月26日:土库曼斯坦宣布放弃独联体正式成员资格。

8月30日:纽约原油价格冲上每桶70.85美元的历史新高。

8月31日:德国悬赏全力搜捕91岁臭名昭著的纳粹军医阿利伯特·赫伊姆。

9月25日:2005年澳门立法会选举投票日。

9月25日: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闭幕。

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在江苏南京开幕。

11月6日:第四届东亚运动会于澳门闭幕。

11月7日:香港明报收到恐吓信和爆炸品,两名职员受轻伤。

11月11日:沙特阿拉伯获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月26日:巴勒斯坦当局接管加沙地带和埃及之间唯一的边界通道拉法赫。

11月27日:中国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煤矿公司的东风煤矿发生爆炸,171人死亡。

12月13日至12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香港部长级会议。

12月31日:澳门主题公园渔人码头开幕。

相关阅读推荐

2000年农历阳历表 ?

2001年农历阳历表?

2002年农历阳历表 ?

2003年农历阳历表?

2004年农历阳历表 2004年日历表 ?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最好能分析现状,原因,对策和预期。谢谢

“涨价时与国际接轨、降价时讲中国国情”,这话是针对国际油价一路下跌,国内油价却迟迟不降说的,但挨批的石油石化企业也是一脸委屈:国际油价虽然降了,可国内油价还是比国际油价低得多啊,我们的炼油企业还是在亏损啊!

石油巨头的抱怨肯定会招来一片骂声,但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事实:汽油柴油等成品油,国内的价格都大大低于其他石油消费大国。让我们比较一下上周北京和伦敦号无铅汽油的价格:北京是5.42元人民币/升,伦敦0.9英镑(合人民币14元)。英国的油价与德法比荷意等欧盟国家相当。美国的油价大大低于欧盟,但也比中国高出20%左右。

按照常理,东西卖的便宜,企业的利润就不应该很高。奇怪的是,国内石油公司的利润率反而高过欧美同行,比如2005年中石油的利润率是26.2%,埃克森美孚的利润率只有10.6%。这一差距不可能用成本控制或技术先进等因素来解释,仅举一个指标,中石油的员工数量十倍于埃克森美孚,运营成本怎么可能比后者低?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低价下的高利润呢?奥秘之一是税收,欧美石油公司要向交纳高额税赋,则将税款用于公共服务。让我们比较一下英国和中国燃油价格中的税率,英国油价中税的比例高达70%以上,而中国是30%左右。税一项,中国公司每吨是14-30元人民币,只有海外同行的几十分之一(美国公司超过130美元/吨)。这些少交的税款,就变成了国内石油巨头的利润。可以说,税赋的差距是国内石油行业获得暴利的决定性因素。

奥秘之二是国内公司可以用原油环节的利润来弥补炼油环节的薄利或亏损。中石油中石化都是集勘探开炼油销售于一体的公司,各业务板块间可以交叉补贴。成品油价格国内确实低于国外,但原油价格国内却高于国外。比如8月份进口原油的到岸价折合人民币约4133元/吨,国内大庆原油价格则是4493元/吨。

国内石油巨头的高利润还得益于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2000年左右中石油中石化曾经出现过昙花一现的竞争场面,双方为了争夺油站针锋相对,各显神通。但最近几年他们视垄断为正常,常常公开开会议论提价,制定行业准则,使得中国的石油市场几乎成为中石油中石化系的天下。没有竞争压力,自然就没有降价的压力。

所以一方面是跟国际相比我们的油价低,有上涨空间,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油价而言中国的石油行业已经是暴利了,如果再涨价,岂不是推波助澜?这一矛盾,只能通过价格改革和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来解决。中国目前的油价并非一个市场的产物,改革的方向,一方面要逐步让市场来决定石油的价格,的调控手段应由直接定价转向以税收为主的间接调控。比如通过税来调节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公司的生产行为,促使他们节约和高效利用。而酝酿已久的燃油税应从需求方面调控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减少非理性消费及浪费。

如果用市场定价,中国油价的上涨将不可避免,因为中国石油储量有限,石油消费却高速增长,被人们寄予厚望的风能、太阳能在20年内又难以挑战石油天然气的能源消费主体地位。

面对如此前景,我们实在应当反省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有过西方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感觉到,发达国家的富人和中国的富人生活状态差不多,但中国的富人更具有炫耀性,对的消耗和浪费更厉害。发达国家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从油价这个方面来说,富人可以买车,但你要买很贵的油来缴税,周一至周五进城还得交拥堵费,国家利用这笔税费来治理环境,来让穷人也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和社会。

所以,中国的油价到底是高是低,这并不是一个可以一言蔽之的问题

影响原油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基本上来讲每个行业都需要用大量的汽油 所以当油价涨每个行业的成本都增加了,成本增加就转嫁给了消费者,物价也就自然涨了 这样CPI自然也就涨了,CPI反映的是民生物资的涨跌,所以当民生物资涨了然后大家手里的闲钱就少了,也因为物价涨大家对其他东西的需求也会降低 ,所以最后一句话就是 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最大影响是 让经济萧条^_^

2004年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一5月份,原油生产7147.83万吨,同比增长1.8%;原油进口46.0l万吨,同比增长 37.6%;原油出口255.5万吨,同比下降31.9%;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1868.3万吨,同比增长1-5.7%;原油进口依存度为41.9%,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6月份,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布伦特现货?为35.6美元/桶,同比提高30.6%。纽约原油期货最高达到 42.33美元/桶,创下纽约商品1983年开始原油期货交易21年以来的最高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我国原油需求增加,进口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一、当前国际石油需求变化的总体判断

?一?短期内国际石油供求关系总体宽松,但对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需高度关注

短期内,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不会出现石油供应大面积短缺的局面。据2002年统计,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1427亿吨,探明储量增加;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年消费量为35.2亿吨,世界十大石油生产国家年产量为35.9亿吨,供需基本平衡,略有剩余。但是,对我国石油需求增加和进口石油快速增长应该给予高度关注。1995年我国石油消费1.5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我国石油消费2.46亿吨,居世界第二位。2003年全球原油贸易量为20亿吨,我国原油进口0.9亿吨,占世界的4.5%,占我国原油消费总量的34%。我国石油消耗在逐年递增的同时,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也在逐步提高。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吨,石油需求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比重上却达不到0.1%。中国需要取积极策略,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变为积极影响者。

?二?全球石油价格将维持高价位

当前驱动国际油价持续在高位徘徊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石油需求增加。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发表的2004~2005年世界石油预测报告显示,世界石油需求将大幅度增长,世界石油需求在2003年增长 1.8%以后,2004~2005年的增幅可能超过2%。国际能源机构?1EA?曾预测,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加100万桶/日,而3月11日又把需求增加量调高到165万桶/日,达7990万桶/日。

其次是OPEC继续取限产保价政策。特别是美元汇率走低,为减少损失,会继续提高油价。尽管6月初OPEC部长级会议宣布分别于7月和8月增加200万桶和 50万桶的原油产量,但实际增量有限,因为此前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实际已大量超产。随着美元汇率的继续疲软,欧佩克国家提高油价的决心将更加坚定。

第三是探明可石油储量不足。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也是非再生。专家分析,低成本的大油田现在基本上都已被发现,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在石油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供不应求即会出现。迄今为止,人类每天用油约8000万桶,1年约300亿桶。现在已探明可开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预计还有未探明的、开困难大、成本高的石油储量1万亿桶。未来开新的石油将更加困难。

第四是石油投机推动油价上涨。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美元汇率对国际主要货币走低,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国际游资在石油期货上的投机,使油价保持在较高水平。油市背后的期货投机常常是操纵油价涨落的黑手。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约为现货交易的好几倍,据估计,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

第五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当前海湾地区和一些产油国国内局势动荡,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国际主要产油国政局至今动荡不安,恐怖活动接连在世界各地发生,使主要产油国原油生产面临随时受阻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稳定。

专家分析,从总体和长期来看,油价下降将是短暂的,走高攀升是长期趋势。从近期来看,被扭曲的石油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是,回落的空间将十分有限,预计将在每桶28~33美元之间上下波动。

二、全球石油供应变化基本情况分析

一是世界油气潜力巨大,但分布不均,存在许多机会。综合各权威机构的分析预测,2002年世界油气剩余探明可储量分别为1427亿吨和155.78万亿方米,当前石油剩余可储量至少可持续供应39年以上,天然气可供应61年以上。从国家分布来看,整个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119亿吨,占世界的78.2%,储比高达82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委内瑞拉高居世界石油国的前六位。这6个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占世界的70.2%。

二是20年内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但地区不平衡加剧。主要是世界石油消费中心在移动,亚洲消费量剧增。198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28亿吨,2002年增至35亿吨,20年间增长了7亿吨,年均增长1.5%。其中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地区2002年石油消费量为29.82亿吨,占世界消费量的84.6%。独联体各国经济出现滑坡,石油消费量剧降,从1990年的4.2亿吨,降至2000年的1.73亿吨,下降60%。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剧增,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石油消费由1985年的5亿吨增至2002年的9.92亿吨,增长了4.92亿吨,约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67%。

1992年以来,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已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与北美、欧洲一起呈现三足鼎立之势。2002年前七大石油消费国中有四个国家在亚太地区,其中中国排第二,日本排第三,韩国排第六,印度排第七。

三是世界石油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在中东、里海、西非等地区。由于里海、西非等地区石油储量有较多的发现,处于石油生产的上升期,而且相对中东地区局势相对平稳。里海地区又靠近欧、亚两个消费市场,因此,国际石油公司对上述两个地区增加了投资,加大了勘探开发的力度。尤其是俄罗斯期望通过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武器,保持大国的地位,里海地区是前苏联重要能源基地之一,俄罗斯也会加快该地区开发和能源的合作。可以预测,中东北非地区仍然是石油主要供应地区;中亚里海、西非地区石油供应将处于上升时期,作为非欧佩克的俄罗斯在石油市场将举足轻重;中南美石油供应国的地位将下降。

四是世界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有所上升。欧佩克的预测根据其油价目标并按2000年美元价值,预测油价在2010年前将保持25美元/桶的水平,之后逐渐升至 30美元/桶。

三、油价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油价的大幅上涨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较大,因为石油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单位油耗高,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洗礼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抗油价上涨的能力大大提高。目前高能耗传统工业在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下降,单位GDP油耗大幅减少,防范石油危机的能力大幅提高。而不发达国家正处在工业化时期,节能和替代能源发展慢,单位GDP油耗较高,经济增长对高效优质的石油依存度较高,且防范石油危机的能力较弱,高油价对其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

在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冲击的程度大于不发达国家。但在2000年世界油价涨到将近40美元/桶的高价时,发达国家经济受影响程度却明显减小。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却深受其害:债务危机、危机、社会危机、等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断爆发,油价的大幅上涨对加速加深这些问题的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0年世界一些权威机构估算,油价上涨10美元/桶,并在这个价位上保持一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3倍。

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介乎自给自足型国家与消费国之间。由于目前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只占国内石油消费的一部分,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仍可划为基本自给自足型国家。油价的变化对类似我国?既是石油生产国,又有一定量的石油进口?的国民经济的影响可用下图粗略的表示。

从国民经济的三个因素消费、出口和投资看,油价上升将使其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相反,如果油价下降?但不是太低,因如果太低,将使其石油工业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影响国民经济?,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有关专家对我国1993~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影响我国GDP增长率约为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影响我国GDP增长率0.7个百分点,按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8万亿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损失 6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从经济发展来看,高油价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石油涨价10美元/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下降0.8%。从进口方面来看,油价高,石油进口越多,外汇支出越大,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是我国外贸逆差主要因素。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从交通运输来看,石油价格越高,成品油价格上升,运输成本增加,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

总之,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是不利的,但在当前影响不是很大。若对石油依存度继续提高,影响会越来越大。

原油价格是波动很厉害的?

对于原油价格的分析上,主要需要关注来自于三个方面的信息:供给、需求及库存。下面的列表列出了来自于分析中一般需要关注的一些具体要素:

(一)需求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经济增速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增长会通过改变石油市场的需求量影响石油价格,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的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天气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气候状况会影响到原油的供给和需求,比如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国际油价,但它对整个国际油价的影响作用是短期的。

(二)供应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产量变化的原油价格的影响

石油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的供给对油价的作用原理有所不同,产量与价格的关系有着主动与被动的区别。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原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惯用的方法是通过增加产量来抑制油价。

2.地缘政治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突发与气候状况——使油价波动更加不确定? 石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三)库存与原油的相关性

? 原油库存分为战略原油库存与商业原油库存。战略原油库存是国家为战略考虑,防备石油短缺而储备的石油库存。这是因为原油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除了战略属性外,原油同时具有其商业属性。商业属性方面需要关注商业原油库存,它是高于安全义务库存量的部分,原动力来自于经济的需要,因此与价格紧密相关。

? 每周三EIA(Energy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美国能源情报署)会在美国东部时间早10:00公布库存报告,市场的关注重点在商业库存上,通过商业库存量来预测原油的价格走势。

(四)金融市场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投机持仓变化与NYMEX原油价格

目前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国际投机资本的操作是影响国际油价不可忽略的因素。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

2、相关商品对原油价格判断的参照

众所周知,商品走势总体和美元走势呈反向相关关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商品的相对价格自然下降;另一方面,美元升值往往代表了避险情绪的上升,从而减少对商品等风险资产的需求,从而商品价格下降。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汇总表

国际原油价格数据(详细的),现货和期货

政局动荡和石油贸易的全球化使得石油价格对所有新闻消息都格外敏感。原油价格的这种敏感性对于来自炼油厂的最终石油产品来说更为重要,如汽油和柴油。但是,你在加油站所付的费用则要大大高于石油产品的成本价。为什么会有此差别?这是消费者所在国家的税收政策所造成的。对于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国家对石油产品的税收的平均水平可达石油产品销售价格的四分之三之多。在美国,石油产品的税收仅为销售价的四分之一,这就是美国的石油产品比欧洲的要便宜得多的原因。很不幸的是,便宜的油价并没有促使消费者去节约能源,在三个重要欧洲国家的市场上,石油产品的税收为9%~27%。

石油需求高度依赖于全球宏观经济条件,所以这也是确定价格的一种重要因素。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高油价已经给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资料来源:《欧佩克能源报告》,2007;《MEED》,2008。。欧佩克力图将油价维持在一个将其成员作为一个整体而最佳收益的水平上,这被一些观察家认为是一种“决斗的挑战书”。

2007年底,全球探明的石油储量已达119531800万桶,其中92714600万桶,或占77.6%的石油由欧佩克成员掌控着。2000年,全球的石油总需求量为每天7600万桶,2008年,全球经济继续增长,石油需求量增至每天8750万桶,到2010年达9060万桶/日,预计到2020年每天的石油需求量将接近10320万桶。

油气开发的合作者。石油合同的毛利润基本是在三方参股的合作伙伴之间分享的。这三方为:(1)石油或天然气的生产国;(2)勘探权的拥有者;(3)为油田的勘探和随后的开发提供资金的投资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油气资产都是国家的。国家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获得极其丰厚的矿权使用费、利润和矿权税收。勘探所需的土地面积(英亩)可以通过拍卖获得,而且往往以租赁的形式转让给出价最高的人或企业。然而,这种卖方索价往往以打包的形式委托给那些主权国家。一份买卖股票的协议会在勘探方面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投入数千米的地震勘探作业,或者钻探一定数量的井。当勘探所需土地面积落实以后,财政部门常常就会与一些生产企业联合起来共享合同,而且这种合作往往都是固定的。租借的期限变化很大,但标准协议书的有效期限为25年或15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种合同的有效期将会大大缩短。

石油与天然气投资的整体观。对于重大石油或天然气工程的投资规模需达数十亿美元。如此巨额的费用意味着只有那些资本最为雄厚的公司才可能拥有工程所需的技术与财政。即使这些公司拥有足够的资金,它们也常常会与其他公司合作,以求限制或分散风险。在石油工业中,只有投产后获得了以桶计或以吨计的石油和以立方米或英热单位计的天然气时,油气公司才能真正获利。

为了分担勘探钻井的风险和相关费用,目前多流行由多家合作者分担勘探土地的方式。负责钻井作业的公司称为作业者,其他一些参与该项目的公司则称为油田参与者。全世界各国对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掌控程度大相径庭,但基本都是由以下内容构成的:

开权开权可以被定为是从资产或每销售单元一种固定价格的物品衍生出来的总的或纯销售百分比,但还有其他类型补偿度量制。一种开权的利息是收集未来的开权费用数据的参照,它常常在石油工业和绝大多数工业中使用,用来描述对一个给定的租借期未来的生产与总收入所有权的百分比,它可以从资产的原始拥有者中剥离出来。:现金支付或为矿权所有者支付利润。许多分成合同(PSC)并不包括开权。通常,利润的范围为4%~17%,而且可能会根据生产速度给出一个降低范围。

回收成本:绝大多数分成合同允许作业者回收勘探、开发以及总产量或总收入中的部分资金(在利润被瓜分并被征收捐税之前),然而,回收成本就是获得成本油,其构成费用为:(1)作业费用;(2)资本投入(支出费用);(3)财政支出费用;(4)在前些年中尚未被回收的成本。

石油成本=作业费用+资本投入+财政支出费用+尚未被回收的成本

在成本回收之后所剩余的收入就是在承包人和其合伙人、国家之间划分利润油(对此,精确的定义取决于PSC术语)。

利润=石油收入-石油成本

分包商常常与累计生产、返还率或石油退税政策累计税收与累计价格之比。有关。此举的目的为在油田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给予承包者高额的利润。有时,如果价格上升到某一水准,承包者的利润就会减少,此时就会出现价格上限。一定比例的进口石油必须以低于市场价在国内市场上出售(如印度尼西亚的情况)。作业者所占用的利润油可以成为国家一般性税收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特殊的石油税(如石油收入税石油收入税(PRT)是一种在英国直接收取的税种。15年,根据石油税收法案(Oil Taxation Act)实施此项政策,这是在Harold Wilson的工党重返政坛之后出台的法案,此后不久即爆发了13年的能源危机。此后,英国大陆架的油气勘探开展,目的在于使“国家更加获利”,这也促进石油公司对资本投资进行“合适返还”。PRT是对英国本土和英国大陆架上“利润极大增加”的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征税。经过特殊允许,PRT对石油开所征收的税率已达50%。PRT的征税可以作为单个石油与天然气田税收的参照物,所以,与开发和运营一个油田相关的费用就不能与其他油田所产生的利润相区分开来。PRT于1993年3月16日被彻底废除,所有油公司和开发中的油田都赞成此举,但此后PRT依然为油田存在了下去。与此同时,PRT的比率从75%减到了50%,但是许多针对勘探与评价经费的PRT的税收都减免了。)。石油税收常常是十分特殊的。一些国家实施退还石油税率(ROR)返还率(ROR)或称投资返还率(ROI),或有时就称返还,是指相对于投资金额对一项投资所获得的与损失的资金之比。获得的或损失的资金量可以作为利息、利润/损失或净收入/损失来看待。投资的资金量可以作为资产、资本、原则或投资的成本基数。ROI常用百分比而不用小数表示。的政策。提速生产作为连续的ROR的起征点。这种措施能够引起的极高参与并获得极大的盈利,还能够导致在生产与价格的特定增长下的NPV下降。

“评估石油价格范围的最佳方式就是去观察将石油、天然气和石油产品送往市场的单位价格。”

分成合同及其运作与石油作业者(承包商)之间的合同,包括勘探、开发和运输的过程。。或国家的参与可以现金或现货石油的方式进行。许多税收的管理体制都是基于分成合同(PSC)产生的,据此,国家将会把石油和天然气的所有权收归国有。绝大多数分成合同也有一些浮动的条款,它们取决于生产率、石油价格、储集层的深度与形成时代。

“石油合同如何运作?”

下图是一个分成合同的典型实例,表示或国家的平均返还以及与公司或承包商或油田作业者的工作关系。

典型的分成合同

服务合同——在一些国家中,承包人接收每桶石油的固定费用,比如在尼日利亚,壳牌公司的利润约为2.5美元/桶,在阿布扎比酋长国,道达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壳牌公司的利润固定为1美元/桶。

以合同为基础的成本与利润

什么是F&D成本?F&D成本就是发现与开发成本,包括所有资金和生产开始之前的总收入。发现与开发的成本一般分摊在每桶石油当量上。发现成本由勘探与评估工作构成;开发成本包括将石油与天然气输往销售点而建设和设备安装所投入的成本。两项成本的计算就是将花在增加储量方面的费用与实际储量增加进行比较。

当前,寻找油气已经比石油工业早期的科学性更强了,但依然不可能精确地确定石油在地下的所在地,对于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商业价值油气的了解就更少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在七口井中只有一口井可以做出对未来生产的精确评价,当然,这种比率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情况。

“勘探钻井的成本变数很大,它取决于地理条件(陆地或海域,交通便利的程度,困难或极其困难的地区等)以及所需钻井的深度。一些钻井的深度仅有几百米,几天之内就可完成,所需成本约一百万美元。然而,一些钻井的深度可达5000~7000米,完井作业至少需一年,其成本高达上千万美元。”

从发现石油到送达市场需要多长时间?对此,并无标准的答案,但一般规律是从决定勘探开始,到发现油气、测试、开发并从一个新油田将油气外输约需3~7年时间。所需时间取决于石油所在地,以及发现、测试和开油气的难易程度。如位于深水海域的一个油田的发现与测试所需的时间就要长得多,因为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所面临的技术挑战更多、更复杂。深水钻井困难且昂贵,勘探家们需要时间去获得更多的资金并研究更先进的技术。

勘探与开发循环中所需的费用种类从研究、勘探、发现、开发、生产、储运与油田替代开始。。所需的费用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三种为广义的勘探与开发循环:(1)所需的土地面积(英亩);(2)在该区域的勘探;(3)任何成功的开发;(4)购买已有的油气储量。这些费用可以被视为在一个给定的时间范围内获得油气的成本。发现与开发的费用在1993年达到峰值以后就开始直线下降,这是因为钻取勘探井的技术已经被利用三维或四维地震勘探等更为先进的勘探技术所取代,钻井成功率明显提高,所钻的“干井”(失败的钻井)已大大减少。

勘探是风险最高的阶段这是石油开发循环中最为昂贵的阶段。资料来源:《欧佩克报告》《WER》,2008。。在所钻井中,仅有少数井可以见到石油或天然气。不能指望仅靠这几口井就确定油田的范围。只有五分之一的勘探井能够发现人们所需的油气。然而,石油公司依然认为,以此代价去发现新的油气田是非常值得的。若将勘探成本均摊一下,如果使用更为高级而有效的技术方法,则每桶石油所需的成本仅为0.80~1.60美元。

生产成本。通常人们将生产成本称之为油或作业成本,由员工成本、当地的能源成本、所需的租金(钻井设备的租用等)、消费(如钻井液)、钻头费用等构成。当今,油气开技术已经大幅度提高(水下钻井、海洋油田开发、FPSO等),而且开权费用也降低了(有时此项还包括生产费用)。

1999年,一些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生产费用已经降至3.63美元/桶油当量,这是近10年来它们的最低水平。油气的预测,勘探钻井的目标都是深埋于地下的。这些钻探的目的层大多深埋于2~4千米的深处,有时可深达6千米。欲达目的层,所钻井的直径仅为50厘米。

石油是有限的自然,虽然仍可开许多年,但它最终会被耗尽。以2007年的开速度,欧佩克所拥有的石油还可以开81年,非欧佩克的石油还可以至少开20年。全球的石油需求量正在增加,而欧佩克也将进一步增强自己在石油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安排我们的,提高石油的利用率,开发新的油气田,就能让石油多为几代人使用。石油勘探的费用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而实际费用则取决于以下因素:可能的石油位置(陆地或深海区)、油田的面积、能获得详细的勘探资料以及地下岩石的构造类型。所以,勘探需要进行详细的制图以便确定合适的钻探位置(地质构造的类型)、深部地层勘探(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以及实验钻井。要确定这些作业的准确成本并非易事,在石油工业中,欧佩克的平均生产成本最低,其部分原因在于欧佩克成员拥有丰富的石油而且开地点十分方便。

生产与炼油厂之间的运输成本的变化也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油田到炼油厂以及从天然气田到加工处理厂的距离。石油生产国通过炼制国产石油的方式来使本国生产的石油增值。然而,如果市场遥远,运输的费用就会非常昂贵,就会出现输送石油的费用高于原油价格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与原油罐相比,石油产品的罐相对较小。因此,石油生产国不得不做出提高自己炼油比例的战略决定。

对于不太好的或者极其昂贵的(9.50~15.40美元/桶)的价格来说,实际的生产成本要高于4.20~8.10美元/桶,对于一个条件良好的中东地区的油田而言,生产成本为2.30~5.90美元/桶,其成本会因生产井的产量或单元流量而发生极大的波动。然而,成本也取决于油田的生产利润以及油田能够连续生产的时间。油田的生产峰值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到几十年。

储量石油储量是指在现有的经济与作业条件下能够开出来的石油量。许多石油生产国并没有展示它们的油气藏工程数据,而仅仅提供一些关于石油储量的虚报告。接替成本储量接替是上游工业另一种重要的评估标准。这一概念的定义为一家石油公司用新油田接替生产的能力,即用新增储量修订先前预测的(一个油田投产后)或者已经获得的储量。储量接替由石油公司提供的标准数据进行计算,而这些数据是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FASB)提供。虽然这两方面都有局限性,但它们是唯一能够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评估的两个标准。

油田生产的储量可以被以下因素所替代:(1)新油田的发现;(2)已有油田的面积扩大;(3)早期储量预算的修订;(4)从别处购买到的储量。一个100%的比率标志着一家石油公司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已经将所有已开的储量全部增补上了。由于一个典型的勘探与开发循环,大约为3~5年时间,这一时间比例的长短并无特殊意义。

中东地区一个品质良好油田的单元成本一个油田就是一个拥有从地下开石油的大量油井的区域。石油储集层延伸的面积很大,可能会达几百平方千米,在整个油田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勘探与开发井。此外,可能会有一些探井打到了油田的边缘,用管线可以将石油从那里运至加工厂。由于油田可能会远离居民区,因此建成一个油田的物流供应网极为复杂。如工人们不得不工作数日或数年,并需要在油田安家落户。反之,居住与设备也需要电力和水,在严寒区的管线可能需要加热。如果无法利用,人们会将多余的天然气烧掉,这将需要大量炉具和排气管,还需管线将天然气从井口送达炉具处。

“在石油工业界,欧佩克的平均生产成本最低,其部分原因在于欧佩克成员拥有丰富而且易于开的油气。”

储量接替是上游工业发展情况的另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储量预测也是一门科学,而且,随着新信息的不断获得,储量预算也将发生变化。各石油公司都会尽力管理自家的储量并不断修订(一般都会增加)。一家油气公司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已经完成了自己所有的储量接替工作,而一旦发现储量有下降的趋势,油气公司就会对自己的账目进行审核。无论是勘探与开发成本还是储量接替率完全可以各自核算。显然,在一些极端情况下,那些大幅度削减勘探预算的石油公司将一无所获,并会因油田的枯竭而不复存在。而那些勘探投入巨资的公司将在未来获得较高的储量接替率和生产率。

在最有利的情况下(良好的中东地区油田),油的利润将可达成本的6~15倍,这远高于其他工业的利润。这种巨大的利润使得石油工业在全球的工业界独领风骚。

石油储量与石油峰值。常规石油储量包括用现有的技术手段一次、二次或三次油技术从井孔内出的石油量。但并不包括从固体或气体中抽取获得的(如沥青砂、油页岩、天然气液化处理或者煤的液化处理)液体。石油储量可以分为探明(proven)储量、预测(probable)储量和可(possible)储量。探明储量是指总量中至少90%~95%的,预测储量可达总量的50%,而可储量则仅为总量的10%~50%。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从绝大多数井中出约40%的石油。一些推测认为,未来的技术将可以出更多的石油。但迄今为止,人们在计算探明储量和预测储量时都已将未来的技术能力考虑进去了。在许多重要产油国中,大量的储量报告并未被外部的审计核实确认。绝大多数容易开的石油都已被发现了。

油价的增长促使人们在那些投资更高的地方进行油气勘探,如超深钻井、超低温条件下钻井,以及环境敏感区域或需要用高科技开石油的区域。每次勘探的低发现率必将造成钻工具短缺、钢材涨价,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石油勘探的总成本势必增加。全球油田发现的高峰值出现在1965年,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人口的增加速度快于石油的生产速度,人均生产的峰值出现在19年(13—19年期间,为上升后的稳定水平阶段)。20世纪60年代,每年的石油发现量也达到了峰值,约为550亿桶。从那以后,这一数值就持续下降(2004—2005年间仅为120亿桶/年)。1980年储量出现峰值,当时的石油生产首次超过了新的发现量,虽然用一些创新的方法对储量进行了重新估算,但仍然难以精确地估计储量。

夸大的储量。全球的油气储量是混乱不清的,而实际上是言过其实的。许多所谓的储量实际上是。它们并未被确定,既没有得到,也无法开,而仅仅是一种估算,在全球12000亿桶(1900亿立方米)的探明储量中,约3000亿桶应该被修订为探明量。在石油峰值数据的预测中,一个困难就是对那些探明储量进行评估时因定义模糊而出现的误差。近年来,人们已经注意到关于“探明储量”被耗尽的许多错误信息。对此,一个最好的实例就是2004年壳牌公司20%的储量突然不翼而飞的丑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探明储量是由石油公司宣布的,也可由石油的生产国和消费者们宣布。这三方都有夸大他们探明储量的理由:(1)石油公司可能会以此提高自己潜在的价值;(2)石油生产国欲以此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国际地位;(3)消费国的可能会寻求自己经济体系内和消费者之间的安全与稳定。2007年能源观察组织(Energy Watch Group,缩写EWG)的报告表明,全球的探明储量加预测储量为8540亿?12550亿桶(若按目前不再增长的需求量计算,可供全球使用30~40年)。对欧佩克报道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就可发现巨大的差异,这些国家夸大自己的储量很可能出于政治原因(特别是在没有实质性发现的时期)。有70多个国家也跟风,纷纷夸大自己可用于开的储量。因此,最高预测就是12550亿桶。分析家认为,欧佩克成员的经济刺激着它们夸大自己的储量,因为欧佩克的配额系统允许那些拥有较多储量的国家增加自己的产量。如科威特在2006年1月向《石油情报周刊》(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提供的报告称,该国的储量480亿桶中仅有240亿桶为“探明储量”。然而,这一报道是基于科威特的“秘密文件泄密”情报而做出的,而且也未被科威特官方否认。此外,以前所报道过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被伊拉克军人烧掉的15亿桶储量也没在科威特的石油储量中得以反映。另一方面,官方调查分析家们认为,石油公司一直希望造成一种象,以便提高油价。2003年,一些分析家指出,石油生产国是了解它们自己储量的,目的就在于抬高油价。

10月份WTI和布伦特原油价格继续回落趋稳,盘旋在每桶60美元下方。10月份WTI原油现货平均价格为59.42美元/桶,与去年同期下降3.69美元/桶,同比下降5.85%;布伦特原油平均现货价格为58.12美元/桶,与去年同期下降0.99美元/桶,同比下降1.68%。迪拜原油的现货价格为56.63美元/桶,比去年同期增长2.21美元/桶,同比增长4.05%;OPEC一揽子石油均价为55.16美元/桶,比去年同期高出0.53美元/桶,上涨0.%。

据国际能源署11月份发布的《石油市场月度报告》信息,受库存充裕影响,中国需求受到抑制,10月份温暖的气候以及至今为止没有发生的飓风降低了美国和欧洲的需求。10月份世界石油供应量日均8530万桶,比前一月日均增长10万桶。秋季大规模的检修让10月份经合组织成员国原油加工量在9月份下降70万桶/日后进一步减少了130万桶/日,10月份全球炼油厂检修高峰,估计当月平均降低了370万桶/日的原油加工量。10月份美国和日本成品油库存每周数据显示下降。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国际主要原油现货价格走势

单位:美元/桶

WTI

布伦特

迪拜

阿曼

米纳斯

WTI/迪拜

布伦特/迪拜

OPEC一揽子油价

2005年10月

63.11

59.11

54.42

55.79

58.74

8.69

4.69

54.63

11月

58.82

55.92

51.84

53.03

54.27

6.98

4.08

51.29

12月

58.92

56.28

52.83

53.87

53.92

6.09

3.45

52.65

2006年1月

64.06

61.93

57.42

58.24

61.59

6.64

4.51

58.48

2月

61.98

60.88

57.9

58.84

61.63

4.08

2.98

56.62

3月

62.65

61.21

57.51

58.8

61.76

5.14

3.7

57.87

4月

68.71

69.26

63.13

64.56

68.24

5.58

6.13

64.44

5月

70.85

70.1

64.

66.32

70.43

5.88

5.13

65.11

6月

70.62

68.12

64.98

65.96

68.55

5.64

3.14

64.6

7月

74.24

73.39

68.91

69.91

73.09

5.33

4.48

68.89

8月

73.67

74.36

69.4

70.58

75.91

4.27

4.96

68.81

9月

65.11

63.09

61.3

62.53

65.22

3.81

1.79

59.34

10月

59.42

58.12

56.63

57.6

55.96

2.79

1.49

55.16

2003年1月-2006年10月国际主要原油现货价格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