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汽油价格走势图_二十年前汽油价格
1.了解下历史,10年前的物价难道比现在还高吗?
2.二十年前(1990年左右)崇文门往南,不知是花市路口东,还是磁器口路口东,有一个大众温泉浴池,到底在哪
3.想问问美国,日本近二十年的物价变动大不大?
4.石油跟钻石一样吗?它是真的吗?
5.汽油车真的会在2030左右停售甚至淘汰吗?
6.为什么有的东西过去二十多年没怎么涨价?
7.国际油价一直在降为什么国内油价不降?
低质量燃油一直困扰着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锰添加剂。以锰添加剂为例,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提高燃料抗爆性能的添加剂。但是,这种添加剂会沉积在整个燃烧室和排气通道中,损坏气门、火花塞、氧传感器、三元催化等。这种沉积物和沉积物的硬度对整个燃烧室和排气系统的相关部件是毁灭性的打击。除了更换零件和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的风险外,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因此,在升级燃料时,一个负责制定标准的委员会做出了限制锰添加剂的决定。然而,几桶油认为,限制锰添加剂意味着需要更好的添加剂来保持抗爆性能,他们不愿意这样做,因此要求降低等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保持成本接近。原因之一是国外的汽油牌号不高。
然而,这带来了一个新的灰色地带:
1.国内牌号设置用Ron(研究辛烷值),95相当于mon的87。即使国内成品油达不到这一点,根据国内各大加油站的内部调查,即使在正规加油站,95号汽油的最低标准也可能提高到92号,而92号汽油的最低标准约为88,89。由于国内炼油水平太低,只能靠大量廉价、高污染的添加剂来提高,添加剂的用量、均匀性和稳定性对实际质量波动有很大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杂质、胶体和水等。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草案出台时,汽车行业并不认同这种做法。不少人一再提出,减少牌号数值不利于节能汽车的发展,特别是发展高压缩比的低油耗汽车。不过,由于某标委基本上是直接受几桶油的影响,所以最终,第五版还是通过降牌发布的。
发布即发布,各大合资企业需根据新的燃油牌号进行校准开发,进行“中文版”校准。比如一款日系车的中文版压缩比直接降低了1。所以对应的会发现发动机怠速更低了,D档位怠速甚至低于N档怠速。但是,这些措施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原因如下:
1.大量劣质加油站让牌号的承受能力非常大。他们突然不知道怎么玩游戏规则。事实上,我们已经熟悉93和系统很久了。比如我们开发93燃料车的时候,其实各大厂商都有权自主标定或者开发中文版的标定。他们不会如此智力残疾,他们不会真正使用ron93校准,或至少没有完全遵循ron93标准。相反,他们至少会使用ron89来测试和确认。(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个别国家比较固执,认为法律规定的应该是什么,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他们都是涡轮增压发动机,为什么有些品牌因为爆震故障比较多,有些品牌好像没事,这对我们了解中国国情,制定应对中国国情的战略有很大的影响。这背后,其实是持续了十多年的全国燃油质量调查。变成92和95后,牌号更低,添加剂成本更高,用量也变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玩。所以对于主机厂来说,在信息更新之前,我们只能按照以往的做法进行检测,但市场上的实际做法却很奇怪。所以这是第一次错配,导致很多新车、准新车在怠速上抖动。因此,市场上的优质燃油添加剂为何能大大缓解这些车辆的怠速抖动呢?国六标准的燃油添加剂是目前优质添加剂的代表,它可以清除大部分由烯烃燃烧引起的排放故障和因燃烧不良引起的怠速抖动。常用的是司有普添加剂的原液。
2. 随着进口车渠道的改变,大量的国外车对国内的适应更加突出。随着汽车市场的开放和平行进口等新渠道条款的出现,按照优质燃油标定的正规进口车越来越多。在家庭适应方面,这种情况也是可以预见的。是经常需要补充一些高品质的清洁剂,尤其是遇到汽车抖动。而且这种清洁剂不能使用进口添加剂,因为进口国的燃油比我们好很多,所以对清洁国内的燃油没有帮助。建议用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中国燃料研发模式的添加剂。如果实在不知道用什么,就记住司有普原液的添加剂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92和95是一个较低的等级。中国的燃油质量差导致发动机,特别是高压缩比发动机和增压发动机,在运行时更容易发生爆震。一旦爆震发生,发动机就会用点火提前角的方式来缓解爆震,从而导致燃烧不足、燃油经济性差、排放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是非常常见的用车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在添加剂的推广上有一种特殊的劣质添加剂燃料宝。其宣传目的是增强燃油的抗爆性能,保护发动机,提高动力,节约燃油。这种添加剂实际上是锰添加剂。这种添加剂极其便宜,几十元就能买到,对车的危害很大。
千万不要使用这种添加剂,切记切记切记。
二十年前,全球业界已经证实锰添加剂对车辆、环境有害,更可怕的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在燃油标准中完全消除了这种添加剂。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亚于无铅汽油。但是,仍有这样的企业和个人利用我国的现状,以更粗糙的生产方式、更恶劣的方式,用欺骗性的言辞和宣传,向消费者销售这种添加剂。在某些情况下,实际添加量甚至高,严重损害发动机的养护。
让我们回到这个话题,这导致了更高等级的燃料,如RON98。其实,高档燃油一直都有,主要用在两个方面:1。主机厂及相关科研机构使用的机油。在内燃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高挥发性、高等级、洁度的汽油来支持早期性能的发展。一般使用ron102和ron98。ron102的价格大约是普通汽油的8-10倍,ron98大约是普通汽油的1.2-3倍。这是其他答案的来源,有石油公司员工表示,在一些联合开发中,燃料效应得到了体现。
2、豪华车。其实在北京等地一直都有RON100以上的汽油在出售,主要是为了跑车还有超跑提供的。(但是其实我们有对部分北京的网点进行过暗访抽查,发现各个车主以3-5倍的价格加到的,其实是名不副实的汽油)
所以我们现在去加油站,现在有这么一个可笑的说法,甚至还出现在人民网等的宣传之中:
RON98是更清洁更好的汽油,压缩比超过9.5的适合98#汽油,压缩比小于9.5的适用95#汽油。
95,9.5,这简直就是骗骗吃瓜群众的数学游戏。那么压缩比13的是不是应该去添加130号汽油呢?
中国最搞笑的地方就在这里:当有关部门做错一件事情,然后被发现的时候,有关部门不是通过改正来解决,而是在维持这件做错事情的同时,又打了十个补丁,并以小孩子都能看得出来荒谬的逻辑尝试来说服你。而最可笑的是,就算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个逻辑很荒谬,可是他就是这样告诉你道理是这个道理,而你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我们回过来解答这个问题:
原来加号汽油的换成98号是不是要好点?
1、理论来说不会,实际来说会。其逻辑是:对于大部分的车辆来说,#的标定其实可以处理低至93#的燃油,所以95#的燃油其实加入到#牌号目标的车子中,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中国人最怕就是但是),由于#牌号的汽油在实际的市场上可能做到93#,而标注牌号95#的汽油到底做到多少谁也不知道,如果我们合理的推测一下,可能会到91#。如果你的汽车是中高档增压直喷发动机,或进口的高压缩比整车,建议你确实可以考虑加98#燃油。
2、你可以选择在加入95#汽油的同时定期加一些抗爆燃油宝,但是这种添加剂是一种慢性毒药,他毒害你的发动机,你的整车,你的环境和你健康。我可以告诉你这种方法,但是真诚的希望你能拒绝。
3、真正应当的做法,是彻底的取消95#汽油,在保持第五阶段燃油标准的硫含量、锰含量、烯烃含量大幅度降低的同时,维持93#RON/#RON,如果国有企业认为成本太高,需要纳税人补贴几百亿才会这么干,那么放开成品油市场,让水深火热中的国外汽油企业来参与国内汽油的价格/品质竞争,我相信,分分钟教会这些企业怎么做人。
有些人说,现在早已经不用mmt了。这种回答其实我没法细说什么,难道我要告诉你某些即使标榜自己是使用其他添加剂的低档燃油宝/添加剂,实际为了改善这些环保添加剂会轻微导致汽油动力不足,而偷偷在补充MMT么?我觉得懂的看我这句话就该懂了吧。你们可以自己到相关交易网站直接搜索mmt,比如阿里巴巴等,看看有多少化工厂在以吨为单位提供mmt。
我不否认有环保的燃油宝,正如前面我也说了,我特指某些低劣的企业。不过抗爆性燃油宝本身,不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么?你的车是家用车,又不是赛车,要靠抗爆性添加剂,你的燃油得差到什么程度。
关于认为中国油品什么都是好的的说法,那么我从业8年,作为工程方参加售后质量分析研讨交流会议也是很多年了,也直接与国家质检总局及其经常选取的咨询机构的老师也有过交流,汽车的圈子很小,欧美系日韩系由于油品问题爆发的地区性质量问题爆发那都是一把一把地,比如,某德系知名品牌原产国四十万销量爆震导致某零部件开裂事故率几乎是0,同款新车发动机原装进口版在华总共销售6个月共计5万台,某零部件开裂60多台,而且还集中爆发在两湖和山东等6个省,之后该品牌根据国产化中国版标定并进行了坏油校核之后,市场事故率再次降低到0。海南地区2020年夏季又发现燃油中出现大量胶质影响了整个燃油喷射系统,整个海南中字头基本加不到好油。
了解下历史,10年前的物价难道比现在还高吗?
价格管制 从古至今,一直在试图设置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旧约禁止在放贷时收取利息,中世纪的固定了面包的价格上限,而近年来的美国固定了汽油的价格、纽约市的房租以及最低工资等等。有时不止控制一些特定商品的物价而是试图控制整体物价水平,美国就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朝鲜战争期间以及11到13年尼克松执政期间取这种做法。对价格管制的拥护是人们容易理解的,尽管它们并没能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并且伤害了其他人。价格管制坚持保护了那些在价格上涨时生活尤其艰难的人。禁止高利贷(对借出去的钱款收取极高的利息)是为了保护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借贷的人;面包的价格上限是为了保护那些穷得只能以面包为生的人;房租上限是为了保护那些在房屋供不应求时租房的人,否则房东就会“坐地起价”。 虽然价格管制常常被使用,虽然表面上对价格管制的呼吁是有逻辑可言的,但除非在短暂的紧急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反对价格管制。原因是价格管制扭曲了的分配。用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话说,经济学家可能知道的不多,但他们确实知道如何制造过剩和短缺。用来防止价格高出某一特定水平的价格天花板,会造成短缺。而用来防止价格低于某一特定水平的价格地板,会造成过剩。设对于汽车轮胎的供给和需求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平衡,却在这时设定了比现有价格更低的价格天花板。轮胎的供给量将会减少,但是轮胎的需求量却会上升。结果供不应求,货架被抢购一空。尽管一些消费者足够能够以低价买到轮胎,但其他的很多人将被迫买不到轮胎。 因为价格管制阻止价格体系分配供给,必然要有其他的分配机制来代替。排队,这一在东欧经济下常见的情形,是一种可能。当美国在13年到19年间设置汽油价格上限时,商人以“先到先得”的理念销售汽油,这让司机们略微尝到了苏联人民的生活的滋味:他们不得不排着长队等待购买汽油。汽油的真实价格,包括人们为汽油付出的货币以及他们花费在排队上的时间,往往比价格管制以前的价格还要高。比如,在19年某个时候,把汽油价格固定在每加仑1美元。如果市场价格是1.2美元,一个买了10加仑汽油的司机表面上省下了2美元,但如果这个司机必须花费半小时用来排队,而她的时间每小时价值8美元,她真正花费的就是10美元汽油费加4美元时间成本,最终汽油的价格变成了每加仑1.4美元。当然,一些汽油是商人留给朋友、老顾客、政界相关的人,还有愿意暗中多付些钱的人的。逃避管制的激励一直存在,逃避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没有止尽的。具体方式有赖于物品活服务的特点,产业的组织形式,的行政力度等等。一种最简单逃避价格管制的方式就是降低产品质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汉堡里面夹肥肉,糖果比原来小了并且使用劣等原料,房东减少了他们对出租的房子的维护。能够通过发布明确的产品质量标准来打击这些降低质量的行为(规定汉堡里必须夹有足量的瘦肉,出租的房屋至少每年要粉刷一次等等),辅以监督和行政手段。但是这也意味着管理价格体系的官僚机构要更加庞大,更有侵犯性,花销也要更大。 有时更加狡猾的方式也会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捆绑销售。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能以官方价格购得小麦面粉,消费者常被要求购买超过他们需要的黑麦或者土豆面粉。被迫的提高消费是另一种狡猾的方式。设想一个制造商,在一条生产线上大规模生产质量较次,价格也较低的产品,并且缓慢地涨价;在另一条生产线上小规模地生产质量较高,价格也价高的产品,涨价幅度也大。当引进了价格天花板使两条生产线都处于短缺状态时,这个制造商就会终止那条低价生产线,迫使消费者“提高消费标准”,购买高价格的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这个原因,做出过很多努力来迫使服装制造商继续低价格生产线的生产。可是就在在尼克松总统施加控制下的七十年代早期,钢铁制造商宣称取消了中等钢板的生产,诱导消费者购买价格更高的钢板。 不仅生产者有提高价格的激励,一些买者也有支付高价的激励。结果可能是买者暗地里向卖者支付一笔钱(比如给有租金控制的房屋的监管人一笔贿赂)或者市场将演变成一个完全的,商品的买卖都在暗中进行。的价格不止比官方价格高,也比自由市场价格更高,因为买者通常对商品有着急切的需要,而且一旦交易被发现,买卖双方都会面临惩罚。 排队、逃税、交易的显著代价促使强制执行一些分配方式。最简单的就是发放购物券,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固定数量的受控商品。比如说,每个汽车司机得到允许他购买一套新轮胎的购物券。配给解决了一些由价格管制造成的短缺。由于发放的购物券必须和产量相当,生产者不能再轻易地把他们的产品转移到了;发货人接受贿赂以及要求捆绑销售的激励也小了;因为只能购买很少量的商品,消费者也不再有出高价的激励。 但配给也会产生新的问题。要承担这样的艰难职责:调整配给使之适应波动的供求变化,满足私人消费者的要求。一些情形中,给每个消费者分配同样多的商品是可行的(城市被围困期间的面包分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但更多时候,消费者的需求并不统一,甚至大相径庭,配给也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些司机开车较多,需要买很多汽油,另一些却开得少。 一种解决办法依据每个消费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配给。内科医生和推销员会得到额外的汽油配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公众委员会(community boards)就有权向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发放额外的配给。但是这个中,偏袒和腐败的危险,尤其在爱国主义精神削弱的时候,是很明显的。一种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允许购物券自由交易。这给那些出售多余购物券的消费者带来了收入,同时也提高了买入购物券的消费者的。但白市(官方市场)不能鼓励生产者增加产出,要结束这种情况只有取消价格管制。 看到价格管制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会问为什么价格管制还会被实行,为什么有时价格管制甚至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答案是(在某种程度上),大众通常不能看到价格管制与它们所产生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生产商取消低价格生产线通常被理解成是对穷苦大众的冷漠无情而不会被理解成是价格管制的结果。但价格管制确实总能惠及一部分消费者,他们会强烈要求公众的同情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力游说实行价格管制。最低工资会造成不熟练工人的失业,但它确实提高了仍然保有工作的贫困工人的收入;租金控制使年轻人找到出租的房屋变得更难了,但它确实为那些在价格管制颁布时已经租到房子的人们控制了房租。 当公众警觉到通货膨胀将要失控时,就会实行物价总水平管制(在多种商品上都实施价格管制)。在20世纪,战争通常是实行物价总水平管制的原因。那时,价格控制产生的积极的心里影响,至少在短期,可以说远远超过短缺、官僚主义、、配给造成的损失。通货膨胀率的飙升会造成疯狂抢购、罢工以及人们对那些被认为是受益于通货膨胀的少数族裔的仇恨,等等。价格管制将缓解这些威胁,尤其在爱国之情使人们都愿意遵守管制时。然而,一旦战争结束了,这些好处也就不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很多也并不是由于抢购,而是由于带有通货膨胀倾向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造成的。从战时价格管制抑制了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价格上涨的层面上讲,价格管制只是把预期的日期推后了,把速率不变的通货膨胀变成了先慢后块的通货膨胀。而且,在战时价格管制之下,表面上的物价指数稳定只是一种幻象。价格管制会带来的一切问题——排队、逃避管制、、配给,向消费者提高了商品的真实价格,而且这些影响在计算价格指数时只被部分地考虑到。当价格管制被取消之后,被隐藏的通货膨胀就会显现出来。比如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测量出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相对低的水平。但是当价格管制被取消之后,从1945年12月到1946年12月,物价指数飞涨了18个百分点,为二十世纪年涨幅最大。 用物价总水平管制来控制通货膨胀是十分困难的,这部分是因为有些商品的价格会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有时会有意识地允许一些商品不受价格管制。只管制一些商品(比如钢铁、小麦、石油)价格的原因是这些商品至关重要,控制住它们的价格就能控制整体物价水平。但需求倾向于从被管制的部门转移到未被管制的部门,结果就是未被管制的部门物价上涨比先前更快。分配会根据物价改变,对于未被管制部门的供给将会增加,当然代价是提供给被管制的部门的供给减少。因为原来的被管制部门包括很多重要的原料生产企业,这些原料产出的减少,会带来令人十分焦躁的局面。这样,如果价格管制持续的时间很长,原本只想控制某些物品价格的会把它演变为全面的价格管制。这正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况。 困扰着物价总水平管制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是要一个简单的,看起来又很公平的呢,还是要一个有足够弹性来维持表面上的效率的呢?简单,要求保持大多数物价不变;但效率,要求频繁的调整。而且相关价格的调整,使官方的管制要服从于没完没了的游说和关于不公平的抱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这种矛盾就尖锐地凸显了出来。一开始,相关价格频繁地调整,这是经济学家们的建议,他们相信为了避免潜在的短缺和某些市场的扭曲,这是必须的。但是越来越多的投诉声称这项是不公平的,它并没能阻止通货膨胀,并且导致了1943年罗斯福总统著名的“坚守防线(hold-the-line)”指令,冻结了大多数物价。不论它作为经济政策有怎样的缺陷,这项指令本身是容易理解也是容易向公众推广的。 在和平时期施行价格管制很有可能是为了使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变得容易些。在很长时间的通货膨胀后,如果引进一项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减缓通货膨胀,很多物品的价格还会以较高的速率持续上涨一段时间。尤其是工资还会持续上涨,因为劳动合同是长期的或者工人并不能立刻感知到政策的变化。这样就又反过来提高了失业率,减少了产量。用禁止工资上涨超过新的需求和价格的办法,价格管制可以减少通货紧缩的代价。从这个观点出发,约束性的货币政策,是治疗通货膨胀的主药,而价格和工资管制则是药用以缓解疼痛。虽然这在逻辑上是可以接受的,但结果通常并非如此。在公众的眼中,价格管制免除了货币部门(在美国是美联储)对于通货膨胀要负的责任。结果是,联邦要避免经济不景气的压力导致持续的甚至加速的货币过度供给。止痛药被误当成主药了。相似的情形曾经发生在11年的美国,尼克松总统施行管制的时期。尽管管制被赋予了正当理由,它们是为了“赢得时间”好让更加重要的抑制通胀的措施得以施行。但货币政策依旧是扩张性的,甚至比之前更甚。 对于价格管制的研究给我们好好上了关于自由市场的一课。仔细研究那些管制阻碍了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案例,我们会更加珍惜价格机制一贯的优雅和效率。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有效率的短期价格管制,对经济史公正的解读完美地说明了那些情况是如此至少。
二十年前(1990年左右)崇文门往南,不知是花市路口东,还是磁器口路口东,有一个大众温泉浴池,到底在哪
大米今天4.5斤 vs 10年前10斤
今天普通平坝大米卖2.2元一斤,10元钱能买到4.5斤。
米商:10年前,大米一元一斤,10元能买到10斤大米,三口之家可以吃上10天半月,现在只能吃上三五天,10元钱买4斤多米,单身汉都不敢开口说拿10元钱买米,但10年前,经常有单身汉买10元钱的大米。
鸡蛋今天14个 vs 10年前33个
今天,10元能买到14个鸡蛋,鸡蛋7角钱一个。
鸡蛋摊贩:10年前,鸡蛋0.3元一个,鸡蛋“正宗”姓“土”。10元在那时能买到33个鸡蛋,比现在的数量多出19个,10元钱的鸡蛋,吃上个把月没问题。今天,最多半个月就消灭掉。
精瘦肉今天8两 vs 10年前2斤
今天,10元钱在菜场里能买到8两精瘦肉,精瘦肉卖13元钱一斤,8两肉本来应该卖10.4元,肉老板四舍五入,取整数算,收10元。
肉老板:10年前,10元钱能够买到2斤精瘦肉,那时不仅肉价便宜,猪肉质量也比现在好。
出租车今天1次 vs 10年前1次
今天的出租车起租价为8元,10元可打车3公里,还有2元结余。
出租车师傅:10年前,出租车起租价10元,3公里内,10元可坐一次出租车,比现在高出2元,但现在交通拥堵,坐一次出租车,即便在3公里,经常都要花费10元。停车费今天2次 vs 10年前5次
今天,在贵阳市一类地段和一般停车场,停车收费为5元,10元可停车两次。
收费员:10年前,停一次车最多收费2元,10元可停5次车,比现在停车次数多出3次,停车位多,10元也还算管钱,还得准备充足的零钱,不像现在只准备5元就行,5元已经算零钱了。
水面条今天4.5斤 vs 10年前10斤
今天,水面条卖到1.7元一斤,10元钱可以购买到6斤水面条。
面条老板:10年前,水面条8角钱一斤,比今天的价格少了1倍多,10元钱可买到12.5斤水面条,数量也比今天的多出一倍多,那时,一次性买10元水面条的,多是大客户,现在,买10元钱水面条的,算不上大客户。
西红柿今天4斤 vs 10年前10斤
今天,西红柿2.5元一斤,10元能买到4斤西红柿。
蔬菜摊主:10年前,一斤西红柿卖1元,10元钱能买到10斤西红柿,数量比今天多出6斤,大家感觉到当时的物价不高,不像今天感觉到生活的压力。
香肠今天4两 vs 10年前1斤
今天,10元钱在集贸市场能够买到4两香肠。
香肠摊贩:10年前,肉价高不过5元一斤,香肠能卖到10元已经算不错,卖起来有点利润就行,现在什么价格都高,利润如果不高点根本不够维持正常开销,10元钱,不值钱了。
大今天5斤 vs 10年前10斤
今天的大2元一斤,10元钱,能买到5斤大。
蔬菜摊主:10年前,大最多1元一斤,10元钱能够买到10斤大,大价格10年翻番。10年前,10元钱就能进菜场,并能从菜场大包小包的带回家,有肉有菜,够一天的生活。放到现在,恐怕不行。
桔子今天3斤 vs 10年前10斤
今天,10元能够买到3斤桔子。
水果商:10年前,桔子1元一斤,10元能买到10斤桔子,比现在足足多出7斤,10年前的10元钱比现在值钱。
牛肉粉今天1碗加肉粉 vs 10年前3碗牛肉粉
今天,10元钱在花溪王记牛肉粉店能吃到一碗加肉的牛肉粉,牛肉粉6元一碗,加肉3.5元,还剩5毛钱。
牛肉粉店主:10年前,牛肉粉不过3.5元一碗,加5毛钱就能买到3碗。10元钱在10年前确实值钱得多。
结束语
10元钱,在10年前还是“有些管钱的”,但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10元钱已经“不算钱”了。确实,坐一次出租车,10元就没了;吃一碗加肉的牛肉粉,10元钱也没了;进个菜场,10元钱还买不到一斤精瘦猪肉,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你说,10元钱还“管钱”吗?
不过,10元钱也非“一次性消费”,它还是能买14个鸡蛋,5斤大,4斤西红柿,还有6斤水面条,这些,数量还是挺多的,也够普通人家用上一段时间的,这个时候,这种意义上,10元钱,还是“管钱”的。
想问问美国,日本近二十年的物价变动大不大?
就是磁器口路口东,你一说榄杆市,我就想起来了,就是那个澡堂,据说是温泉水。每周
日,爷爷带着我早上五点多从石景山出发,坐一线地铁,赶在澡堂六点半开门前到,洗第
一过水。澡堂有一个大水池,还有两个热一点的小水池。最靠里面,还在高处架着一个汽
油桶,从上面溢出热水,许多人在下面砸背。澡堂里还有免费的茶水,从清水盆里拿出茶
杯,在水桶里接茶水,喝完后,将杯子放到旁边的消毒水盆里,过一段时间,澡堂工作人
员再整体洗回茶杯。二十多年了,爷爷早已去世,澡堂也不见踪影,留下的只有回忆。
石油跟钻石一样吗?它是真的吗?
如果说近二十年的话,物价变化还是很大的。那日本为例,十年前的汽油价格每升大概100日元,现在140日元左右。本人在日本待了近十年,在这十年里日本的物价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属于稳中有升的状态。日元在日本国内相对于20年前的日元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单对于国民收入比来说,相比国内的人民币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也就是说,货币贬值的速度和人们收入增长的速度基本持平。国内货币贬值太快,人们收入增长却比较慢,使得人们觉得物价涨的太快。
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物价尤其是房屋价格出现了很大的浮动。
总的来说,美日两国属于发达国家,GDP增长速度不快,国家经济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市场各项产品价格浮动是有的,但是不算太大。国内商品价格,尤其是房屋食品服装等价格是多少倍的增长的。
汽油车真的会在2030左右停售甚至淘汰吗?
石油枯竭跟钻石都是天大谎言?石油成因解释为啥新油田不断被发现
钻石被誉为二十世纪最精彩的营销,它的唯一元素就是碳,是地球上最不缺的元素。却让戴比尔斯营销成钻石=美好+永恒=爱情,“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为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那么石油枯竭是不是跟钻石一样是个天大谎言?毕竟从上世纪80年代起,报纸上就不断报道说地球上的石油仅够全世界30年使用我们要节省使用,但到了2019年,30多年过去了,石油消耗指数般的增长,但石油却没有出现枯竭现象,反而出现了持续的价格低迷。
钻石的营销谎言
工业时代,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化工产品的原料,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其实关于人类会遭遇石油枯竭危机,是源于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的一篇论文,论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并推断石油将在2050年枯竭。其核心理论虽是个设,却成了近代“生物沉积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
石油产业在现代工业中的上下游分布
想要知道石油会不会枯竭,首先就要了解石油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发展至今,目前学术界有两种理论说法。
古生物沉积变油说的过程图解
一是生物沉积变油说。即认为石油是由亿万年前的各种动植物不断在海洋及江河湖泊里沉积,在高压、密闭等多种地质条件又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理由是:石油之所以还没有枯竭,主要是地球形成已经46亿年了,石油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从5.4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开始,动植物遗体经过日积月累之后沉积在江海湖盆,长期隔绝空气,又受到地层深处的温度、压力的作用,跟地下的碳形成反应,慢慢的方会形成石油。
波斯湾在第四纪前是一片温暖浅海
理论支持的有波斯湾石油湖和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大油田,该两处富油区的形成均与特提斯洋(即古地中海)的消退有关,在三叠纪时上述地区属于湿润潮湿的特提斯洋的浅海地区。
石化油学说的过程图解
第二种是石化油学说。认为石油是从地壳里面的碳生成的,在地壳中,碳是由碳氢的形式存在的,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再经过高温和高压的环境,逐渐形成石油。只要地壳内一直有碳存在,那么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石油被制成,认为石油与古生物沉积无关,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是可再生的,明显的例子就是世界石油分布带跟板块交界带存在大量的重合,如欧佩克成员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伊朗,也有例外的非洲安哥拉和尼日利亚。
世界石油分布带与板块交界带高度重合
两种学说既有各自的理论支持,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而且除了这两大学派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小众的石油成因理论都有自己的理由,由此可见,现在要对石油的成因下最终结论还为时过早。自然对石油会出现枯竭的判断就更没有理论依据。那么石油在18世纪首次被精炼以来,到20世纪以来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对石油消耗呈指数性增长,石油枯竭总是我们现实的担忧。实际上,全球石油的探明储备却一直在连年增长。在1882年对于石油剩余量的估算为9500万桶;到了1980年,所剩石油的探明储量达到了6480亿桶;而1993年储量上升到了9990亿桶;到了最近的2018年,全球探明石油储量已经达到了16966亿桶。难道石油真的是“不限购不限量”的吗?
世界页岩油分布图
其实放眼两百多年来的数据就可以发现,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勘探、开、精炼等技术的提升,石油的探明储量不断在提升。比如1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得当时的原油价格从每桶不到3美元上涨到超过13美元,也使得八十年的石油探明储备得到巨幅增长。从经济学眼光,当石油价格高涨,石油生产商就会加大新油田的勘探力度,去原先成本太高的地方搜寻石油变得有利可图,发现了很多在国际油价低时没有发现的新油田,最终探明储量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2017年美国爆发“页岩油革命”,成功通过压裂技术开之前难以开到的页岩油,正是在当时国际高油价的背景下爆发的。
世界稠油分布图
从这个角度来说,石油不会内枯竭!抛开不确定的石油形成原因,随着开技术的进步,让石油枯竭的时间长到很难准确估计。在2017年6月,美国一能源巨头宣布成功试验了二叠纪盆地浅层稠油开技术,成功把每口油井的盈亏平衡点降至16.5美元/桶,就算在如今国际油价低迷的情况下,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依然维持在67美元浮动,对石油生产商而言依然有利可图,而且页岩油和稠油开技术一旦推广开来,全球石油探明储备量又将大增。
世界石油勘探逐步由陆地转向了海洋
石油不会枯竭但价格会上涨,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工业化国家而言,当前产业结构还是以消耗能源较多的制造业为主,所以未来油价的变动对我经济发展的冲击更加明显。而且在当今世界石油不仅仅是能源,更是大国经济战争的战略物资,参见恩道尔的《石油大棋局》。当然国际油价上涨也会间接刺激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和利用,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
为什么有的东西过去二十多年没怎么涨价?
汽油车在2030年的关口,淘汰不可能,停售也很难。最大的问题在于,充电问题解决不了。以我所在的小区为例,共计9500个固定地下车位,现在基本上全部停满,按照90%的电车,峰值时刻40%的车在充电计算,按照基平均220V 36A计算,峰值时刻整个小区的充电电流为123120A。就目前来看,无论是装充电桩的便利程度还是整个电网的承载力,9年之内看不出任何可以解决的迹象。电车的普及最应该走的道路还是农村包围城市,一般没有商务用途的农村用户很少有驾车长途出行或者跨市跨省驾车出行的需求,而且单次出行距离短(在大都市,随便二圈层城东至城西一个来回,150km就没了),出行间隔长。纯粹无长途需求,基本上只是当个短途工具的,离市县较近的可以买200km续航的入门电动车。那么出行需求较少或基本无长途需求的的可以购买300km续航的低配电动车。出行需求较多的可以购买混动车,短途出行基本上靠那100km的纯电续航解决。再结合农村自家用电的”超级慢充“比如MINI EV的2KW”每小时分别可以冲10公里,随用随冲,即使按照300公里续航来算,从0-100%,30小时充满,对于农村的用车需求完全可以满足。
国际油价一直在降为什么国内油价不降?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产品价格的上涨,无论是1987年-1988年期间及1993年-1994年的高通货膨胀,还是平常年度温和通货膨胀。80年代后期,猪肉的价格一般是2.7元一斤,现在猪肉一斤20多一斤了,大米也从原来的几毛钱一斤涨到现在3-4元一斤,当然还有更好吃但也更贵的米,在现在上海吃一碗还过得去的面,一般也要20块左右。至于房价,更是在20多年里涨了10倍都不止,可能是价格飙升幅度之王。当然,伴随物价上涨的是人们的收入涨幅更高一些(如果不和房价的涨幅比),因此大家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无论是吃的,住的还是我们平常的交通出行,旅游,现在的生活比20年前改善很多。虽然我们习惯了涨价,涨价也是经济发展必然(因为所有国家都设有一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但在过去的20多年,也总有一些东西价格是没涨价的,甚至还可能是下降的。不同的产品价格不涨原因可能是不太一样的,笔者打算用几篇文章尝试着分析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价格没上涨产品,看是哪些因素使得这些产品能够保持价格不涨甚至还下降了。可能不一定准确,不一定完整,就当作抛砖引玉的砖头吧。一次性打火机因为笔者是烟民,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次性打火机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价格一直没涨,在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的1998年卖1元一个,在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的2022年依然还是卖1元一个,成为过去20多年中价格最稳定的一个产品。不仅如此,一次性打火机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同时质量还提高了很多,原来的一次性打火机经常是里面的气没用完就可能打不着了,但现在打不着或者坏的概率已经大幅度降低。工具和火的使用是人类区分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最早的闪电引起的山火中取火,后来用各种办法存储火种,再到用各种工具制造便于携带的火源或火种。方便便宜的火种是人类持续几百几千年的追求,从最初的火折子到火柴,再到打火机,再演进到终极解决方案(也许是暂时的)一次性打火机。1816年法国人发明了黄磷火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经过不断改进,才形成现代火柴。1823年德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打火机,后续又根据燃料的不同,相继发明了汽油打火机,丁烷打火机和压电打火机。1961年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打火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工程塑料和丁烷气体为核心的简易打火机打败了各种精致的金属打火机成为了主流,也在20世纪90年代也逐渐在中国流行。跟众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一样,打火机也是经历过多次全球转移的产业,从日本美国,到西班牙,也曾经去过韩国台湾,最终于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逐渐转移到广东,浙江,并最终在宁波慈溪扎根。转移的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土地,人力成本的上升,这种微利行业和产品肯定是找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打火机产业转移到中国之后再也没有转移出去,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国,每年能生产上百亿个,其中60%左右出口到国外,占据了世界95%的市场份额。当然,因为经济的落差,打火机产业在国内也转移过一次,从原来打火机之都宁波转移到了湖南邵东。打火机的结构一次性打火机由塑料外壳,火花器,按手,风罩,火环, 引火簧,皮垫,海绵垫,等20多个部件组成。透明外壳中有隔断是增加抗压能力,中间的隔断将外壳两侧连接在一起,能增加外壁的强度。一次性打火机使用的气体主要丁烷等可燃性气体,它们经过加压以液态储存在塑料壳中,使用的时候缓慢释放到空气中变成气体,通过火石或电火花点燃燃烧,现在电子打火机是主流。电子打火机当按手被按下时,翘板前面翘起,引气阀门向上升,同时火花器会产生电火花,释放出的可燃气体被电火花点燃燃烧。打火机图解其他的可能是比较容易懂,可能电子打火器/火花器需要再解释一下,火花器主要是由压电陶瓷构成,当我们对它施加力的时候它的表面就会变形产生电荷,这是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打火机中是将两个压电陶瓷元件连在一起,中间有一个磷铜片,把正负极连接靠近,当对弹簧施加压力就会压缩弹簧,弹簧产生的力通过锤击装置打到压电陶瓷上,就会放电产生火花。保持了20多年的1元价格笔者2005年出差到肯尼亚的时候,曾在肯尼亚买过一个打火机,好像是BIC品牌,产地西班牙。欧洲品牌的一次性打火机多少钱?20块人民币,这是一个烟民被逼无奈买的一个打火机,在肯尼亚,花了20块人民币。但是,在中国,这种打火机只要一块钱。在肯尼亚的时候,看到本地人抽烟基本只用火柴,很少有人用打火机,因为火柴便宜得多,打火机相对火柴来说太贵了。我付钱的那一刻,就觉得中国老百姓太幸福了,一个打火机,在2005年的时候,中国已经享受了好多年一块钱一个,但是在肯尼亚,还是20块。我在公司代表处抽烟的时候,代表处的本地员工,也基本是用火柴,虽然华为本地员工在当地也算是高薪员工。为什么打火机会这么便宜?一块钱的打火机中也是中国制造业水平一个重要体现,能够将成本控制在最低,将能省去的部分都省了,产品功能和可靠性还能达到要求,把一次性打火机的质量控制在“够用就好”,这也减少了成本,这也是很高的水平。当然,成本控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产业模式上的突破,在小商品上用了产业集群的模式。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摘自百度)。产业集群是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虽然产业集群在西方早就有了,但迈克·波特更多说的是大的产业,比如底特律的汽车产业,原来德国某地的印刷机械等,但中国则是在小商品制造产业上将产业集群演绎到了极致,在一个县,一个镇的范围内集中一个产品上几乎所有配套产业。以打火机产业为例,除了塑料粒子和危险的化工气体等原料不在邵东本地,打火机的其他配套在邵东应有尽有,而且都在方圆30分钟车程。一个打火机厂有100多家配套商,在产业集群之内的供应是非常快的,在一个区域内的常态化做生意,信任度也更好,合作更流畅。每个专业的供应商可以供应多家打火机公司,通过走量大幅度降低成本。因为打火机是危险品,各企业自行组织运输肯定成本偏高,邵东本地的行业协会建立了专门的运输公司,保证区域内的打火机能够低成本准时高效的运输到港口,码头,当然也会运输到全国各地。除了区域产业集群优势之外,各公司也是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每个打火机生产需要的人工成本。看到过一个报道,原来生产一个打火机大概需要0.1元的人工成本,经过几年的研发提升效率,将一个打火机的人工成本降低到0.015元。以邵东发布的官方新闻稿,东亿电气最初是1.4万工人日产100万个打火机,到2022年是3000多名工人日产打火机1000万个。2022年,邵东打火机行业实现总产值85亿元,出口打火机35亿个,总金额达28.7亿元,占全国打火机出口的50%。关于邵东打火机的产业集群及生产效率提升的文章很多,介绍了从新产品开发,设计到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检测等方面是如何实现成本降低,在20年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依然有利可图。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及本地的打火机协会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涨价是产业集群,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的结果!类似的产业集群打火机产业集群只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当然,打火机产业集群开始并不在邵东,而是在浙江慈溪,后来因为东部地区成本上涨,才逐渐转移到了邵东。中国之所以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强国就是因为这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很多,比如,江苏黄桥镇就是小提琴之都,浙江诸暨是世界袜都,珍珠之都(交易占全球80%),江苏丹阳是眼镜之都,每年产1亿副镜架,镜片更是占了全国产量的75%。其他还有很多,比如鞋子,服装,家纺等。当然,这些产业集群更多的是集中在小产品上,类似于汽车,芯片等大投资的产品产业集群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产业集群使得国内公司在土地,人力等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通过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虽然东南亚在土地和人力上更便宜,但在产业配套和效率上是远远不如国内产业集群的,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实力,也是这些产业没有向外转移的核心原因
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消息,就是国际原油暴跌百分之六。那么很多人就是想国际原油既然跌了,那我们国内的油价。会不会降下来呢?其实纵观之前油价的涨跌,大家应该能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国际油价暴跌的时候。
国内油价反而没有降多少,尤其是在去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二十美元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油价。还是在五元左右。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其实我们国内的油价它不光是油。
还有其他税费在每一升汽油里面有百分之二十六点八一的消费税,百分之十四点五三的增值税。百分之二点八九的城建税,百分之一点七五的企业所得税,百分之一点二四的教育附加税。
百分之零点八三的地方教育附加税在一升汽油中,这些各种各样的税加起来占比就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八点零五。而真正的汽油成本价却只有百分之五十一点九五,所以国际油价下跌的时候,我们的汽油价格降得很少,这就不难理解了。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原油降价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油价降价幅度很小了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